近年來,再制造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后市場最火的一個關鍵詞,無論是工程機械主機廠還是代理商,抑或是零配件供應商,都在關注工程機械再制造,并躍躍欲試準備實踐再制造,仿佛再制造是一個巨大的金礦,真有點蜂擁而上的勢頭。這也真算得上中國特色了,但現實又會是什么樣?
從再制造這個業務本身的發展來看,它起源于成熟市場,而通常的標準是再制造的產品要達到或高于新品的質量標準,先不論這個標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但其傳達的信息,是對品質的要求很高。因此,區分并管理再制造、翻新和大修這幾種后市場業務模式時,每一位工程機械后市場的從業人員都需要有深刻的認識。
再制造在中國是一項新業務,可能推動該業務的一系列主要因素也恰恰是再制造在中國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因。從這個角度來講可將再制造分為3種類型。
其一,市場導向型的再制造。這種類型的再制造業務是由市場推動,市場有客戶,從而產生剛性的市場需求。但就目前在中國從事再制造的廠家來說,很少能做到這一點,根本原因在于:客戶還不會為再制造買單,至少不會有大批量的客戶為此買單。在中國市場和客戶群體中,價格仍然是第一要素,不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很難吸引客戶,同時,企業還要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否則再制造很難開展。目前,中國的客戶對高質量的大修和翻新還未能完全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對于再制造的接納程度可想而知。而目前再制造領域有一定業績的廠家,無一不是具有特定的客戶群體,如軍用,或有特定行業應用的客戶,如船舶航運的動力系統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廠家仍都處在“概念銷售”階段,距離市場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二,技術和生產導向型的再制造。再制造是一種相對具有較高復雜性的業務,其技術研究領域和生產領域是一套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新的技術挑戰。這更容易讓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過于關注技術研究和生產組織層面(包括大家所關心的逆向物流等)的問題。比如,強調長時間的技術投入和需要形成多大規模的生產能力等。經??梢钥吹竭@樣的現象,一些現有的生產廠家在投入大量資金后,發現很難實現盈利,所再制造的產品大部分只能用于索賠等非真正客戶需求層面。此外,對到底生產什么,是核心部件還是其他部件,仍處于探索階段,更多的僅停留在根據自己的能力生產產品,或是采用“以產定銷”,而不是“以銷定產”的模式,這是在中國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也算是“中國特色”。
其三,政策導向型的再制造。再制造對環境和資源的再利用毋庸置疑是國家推動工程機械行業再制造發展的出發點。與之相配套的是國家在土地使用方面也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亦在研究下一步的支持政策,這也是大家投入再制造的一個主要動因。但我認為,國家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再制造形成市場化產業并提高工程機械行業的運行效率?;谶@個角度,對于每一個從事再制造的企業或者計劃從事再制造的企業來講,是否可以快速形成客戶群體,才是企業在申請國家政策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通常,這類政策也有附加條件,容易導致超出市場發展水平的產能及投入,這點想必一定不是大家所期待的。
中國的再制造產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和客戶不夠成熟,且受到技術和生產組織的制約,離真正起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雖然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但我認為,對于每一個從業者來說,什么時候邁開步,邁多大的步,更多的是在國外成熟經驗基礎上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把握好市場化這個最根本的主線,借助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形成的強大的上下游產業鏈,將每一環做精做強,才是建立中國特色再制造的關鍵。